县域旅游发展

婺源县域乡村旅游发展四步曲

第一曲 养在深闺人未识

第一阶段,自发发展时代,为乡村旅游埋下伏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形成传统的景区概念,良好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东南沿海的驴友、摄影家前来观光摄影。

1、影视拍摄,少量游客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80年代),婺源作为一个风景优美、明清建筑保存较好的外景地为影视圈所熟知,数部影视作品在婺源拍摄:70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婺源老虎滩拍摄;1987年,电视剧《聊斋》中《陆判》在婺源思溪"敬序堂"拍摄。这一时期有少量的内地游客和港澳游客到此,还婺源还谈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2、专业摄影,埋下伏笔
    20世纪90年代初,受当时国内旅游整体发展状况的限制,这一时期来婺源的外来者中以专业摄影者群体为主,婺源的公众知晓率还很低。香港和广东的专业摄影师陆续到这里来采风,他们以外来旅游者的身份"凝视"婺源并拍摄了大量较高质量的照片。该时期专业摄影者构成了婺源早期旅游者的主体,这一群体在该时期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及其传播为日后婺源在驴友乃至大众旅游者中传播奠定了基础,甚至婺源旅游形象口号都肇始于此。香港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曾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天上人间》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并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中国最美的乡村"对于后来婺源的旅游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3、驴友到访,网上出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婺源开始在驴友中间出名,旅游在网上写游记、发帖,婺源开始在网上出名,吸引更多的驴友与摄影发烧友到访。这一时期,婺源县游客人数持续增加,从1993年的2.64万人次到1998年的6.88万人次,主要是浙、皖、沪、粤等地的。1999年婺源旅游接待住宿设施有20余家,二星级宾馆有2家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日渐普及和婺源旅游人数的增多,网友们通过发帖等形式组织自助游,回去后会在网络上发有关婺源旅游的图片及日志,如1999年网名为celli的驴友在新浪论坛上发的《婺源大法》。
    除了外地旅游者外,1999年婺源县开通互联网后,婺源本地出现一个通过网络传播婺源的群体,该群体以教师为主,他们时间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驴友中间广为流传"婺源吴老师",吴老师建立的"婺源人家"网站,是几乎所有驴友来婺源旅游必访网站,且其旅游咨询随时更新,由于更符合旅游者制定旅游计划的要求,访问量在所有婺源旅游网站中居前列。尽管当时交通条件还不那么发达,通过互联网与外界沟通,婺源在特定旅游群体中形成较好口碑并传播开来。

第二曲 小桥流水与人家

第二阶段 江湾时代,古村游时代(2000-2007年)

    确定"中国最美的乡村"形象,借助江泽民考察江湾事件,成功推出江湾景区,以江湾为龙头,打造系列古村游景点。组建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分散的旅游点成功串联开发。

1、政府决策,准确定位
    2000年婺源县委、县政府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及10个景区的规划。
    2001年婺源县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即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准确定位婺源的旅游形象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以乡村旅游为主打品牌,发展"绿色婺源"。
2、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2001年5月30日,江总书记亲临江湾视察。婺源紧抓江泽民视察机遇,趁势而上,成功开发江湾景区,迅速扩大婺源旅游知名度。
    开发出了江湾汪口、晓起、李坑、鸳鸯湖、文公山、大鄣山、灵岩洞、彩虹桥、思溪延村、理坑等20多个景点,其中江湾景区和大鄣山卧龙谷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2001年,婺源县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景区,赢得婺源县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
    自此,婺源旅游初级产品形成,实现了旅游的第一次转变。江湾时代到来!
3、放手民营,多元投入
    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比如2003年起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成为第一个参与婺源旅游景点开发的民营集团),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年接待游客突破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00多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
4、组建集团,规范发展
    2007年开始,婺源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县委县政府政府倡导下,各企业自愿组合创建的旅游股份制公司实体,国有股占27%,其余均为民营股份。集团的组建,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
    此外,婺源县又按照"一村一幅画、一湾一道景"的目标.大力实施"花开百村"工程。广泛种植带花果木和观赏植物.打造乡村旅游新景观、新热点。全县完成冬种油菜播种面积7.46万亩,132个自然村、13个重点景区栽植花果苗木13万余株,塑造了全县大景区形象,为下一个阶段的火热埋下伏笔。
    这一年,规范发展的硕果颇丰,婺源成为全国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并通过成功举办"2007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各项活动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被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中国旅游强县"。

第三曲 最爱村头油菜花

第三阶段 江岭时代,赏花游时代(2008-2012年)

    超越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形成一个县就是一个旅游境区的全局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借助"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有效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到婺源看油菜花,成为春季旅游的全国性黄金主题。自此,婺源进入了赏花游时代,这是婺源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时代。
1、产业转型,三大转变
    2007年实施的"花开百村"工程带来了2008年婺源旅游的火热!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5%、37.7%,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0亿元,相当于全县GDP的27.4%,三大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30:36:34优化为2008年的16:42:42。2008年是婺源旅游发展历史的重要分水岭,产业比重的优化表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婺源的支柱产业。
    2009年,婺源确定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实现三大转变,在旅游增长方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单纯观光浏览型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游、专项旅游和会展商贸旅游结合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大众旅游为主,向大众旅游与高端旅游统筹发展转变,实现了婺源旅游的第三次转变。
2、两个创建,完善管理
    2011年婺源县创建并获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创建工作按照建设精细化、项目生态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业专业化的"五化"要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实现游客满意、群众增收、客商盈利、财政增长的"四赢"目标,促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实施了一批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婺源旅游综合服务区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国际大酒店对外开张营业,裕和颐园度假酒店基本完工,水印长滩休闲度假酒店、国际赛车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序推进,江岭、篁岭、五龙源、鸳鸯湖、洪村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品位大为提升。
    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了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标准,指导和组织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户评星评级,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标准化服务。完善了旅游接待应急机制,加强了旅游秩序整治,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科学规划、老家情怀
    2009年起,婺源县政府组织专业团队精心修编《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各景区景点的远景规划。2012年该规划完成,规划中提出的旅游形象"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将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进行深化,对婺源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并荣获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婺源旅游线路被列入中国世博官方旅游推荐精品线路。婺源荣获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CCTV中国最美村镇年度品牌等称号。自此,婺源的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品牌更加亮眼!

第四曲 晒秋人家寄乡愁

第四阶段 篁岭时代,乡愁型度假游时代(2013-2015年)

    精益求精,趁胜追击,观光产品做到极致之后继续开发新业态,用文化和创意为旅游发展锦上添花。单点突破,打造婺源旅游的新样板"篁岭景区",以乡愁型度假产品领跑时代。

1、美丽中国,最美乡村
    2013年,婺源县委县政府抓住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契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的目标,婺源县确定了"八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前两年打基础、筑平台、增后劲,中间三年创品牌、优结构、扩影响,后三年促融合、强产业、创一流"。以"量变"求"质变",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产业融合、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品牌和旅游富民"六个第一",把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第一县"。
    为丰富"最美乡村"内涵,婺源提出利用8年时间,把全县所有村庄逐步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发展理念,将全县村庄分为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重点打造18个景观村、36个特色村、54个田园村。从2013年起,婺源以省级财政每年新增100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为杠杆,拉动与整合本级与上级财政安排的各项涉农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预计连续3年总额突破1个亿,在全县30个村,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挖掘特色民俗内涵,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2、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2014年,婺源为改善农村环境,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提出"十个全部":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3000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山塘水库全部禁止化肥养鱼;所有河流全部禁止毒鱼、电鱼、炸鱼;所有沿河沿溪建设项目全部做到"环保三同时";所有河道采沙全部规范有序;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
    为保护生态,几年关闭近200家高耗能污染企业,谢绝破坏生态的投资数十亿元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2014年,婺源生态农业实现新突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年度考评,成为全国首家有机绿茶认证示范创建区。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7.6万亩,采制茶叶13500吨,茶产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婺源所产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50%以上份额。
3、记住乡愁,弘扬文化
    "记住乡愁"让旅游品质更"高",婺源十分注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运用。
    2013年,婺源县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传统古村落"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剧传习所,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为农民与游客呈上一份份精神食粮。同时,创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式,涌现了"九思堂、明训堂、西冲院"等古建保护成功案例,对4000多幢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有力保护。著名学者冯骥才对婺源文化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国扛起乡村文化大旗"。2015年,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等5个村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徽派建筑是婺源的传统与特色,更是婺源"中国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重要元素。婺源县通过改色调、改符号、改风格,做到保徽、建徽、改徽相结合,切实将婺源打造为徽派建筑的大观园。仅2013年以来,该县财政拿出4000万元,专门用于徽改工作,农户每改一幢房屋奖补6000元,全县完成"非改徽"3000余幢。除了外在的建筑,其他文化的发扬光大,也丰富了旅游内涵,增强了旅游的生命力。
    2015年3月,由上海翼天集团斥资2.3亿元倾情打造的江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首演。《梦里老家》主要依托婺源自然山水环境的独特优势,凭借当前最先进的声光电和大型可移动舞台技术,再现古代诗词歌赋所描绘的"梦中家园",是一台融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该实景演出给婺源旅游转型升级增添一抹亮色,促进婺源乡村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擦亮"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极大推动婺源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4、晒秋人家,扬名天下
    盛名之下的"中国最美乡村",新业态迭出,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下马住店",婺源旅游正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正在全面进入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篁岭作为占地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的大景区,历时五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婺源旅游的新模板,以休闲体验的定位实现了对江湾、李坑、晓起等传统古村落观光的弯道超车。篁岭有集古村落、古树群、梯田花海、民俗晒秋为一体的最美景致,有"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的知名品牌,但如果就资源和区位来看,篁岭与其他婺源古村落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开发时期较晚,已然落后于其他的古村落。然而篁岭却高瞻远瞩,抛却"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享农家乐"的传统休闲观光方式,将眼光投向对艺术有执着追求、对生活有高品质要求、对生命有高度诉求的艺术家、高端商务人士等高端旅游消费市场,主打以"晒秋"为主题的高端度假乡居品牌。篁岭古村因"晒秋"而名扬全国,2014年在"美丽中国行·共圆中国梦——寻找最美的中国符号"活动中,篁岭以其独特的"晒秋"景观符号成功入选最美的中国符号。另外,篁岭梯田被网友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景区朝着打造世界级最美古村样板范例而努力,力将篁岭打造成为世界游客休闲、度假、体验、分享品质旅游和文化交流的理想目的地。
    婺源篁岭晒秋人家高端度假乡居的脱颖而出,是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由"量"到"质"的蜕变,真正掀起了婺源乡愁型度假游时代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