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发展

婺源县域乡村旅游发展四步曲

第一曲 养在深闺人未识

第一阶段,自发发展时代,为乡村旅游埋下伏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形成传统的景区概念,良好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东南沿海的驴友、摄影家前来观光摄影。

1、影视拍摄,少量游客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80年代),婺源作为一个风景优美、明清建筑保存较好的外景地为影视圈所熟知,数部影视作品在婺源拍摄:70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婺源老虎滩拍摄;1987年,电视剧《聊斋》中《陆判》在婺源思溪"敬序堂"拍摄。这一时期有少量的内地游客和港澳游客到此,还婺源还谈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2、专业摄影,埋下伏笔
    20世纪90年代初,受当时国内旅游整体发展状况的限制,这一时期来婺源的外来者中以专业摄影者群体为主,婺源的公众知晓率还很低。香港和广东的专业摄影师陆续到这里来采风,他们以外来旅游者的身份"凝视"婺源并拍摄了大量较高质量的照片。该时期专业摄影者构成了婺源早期旅游者的主体,这一群体在该时期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及其传播为日后婺源在驴友乃至大众旅游者中传播奠定了基础,甚至婺源旅游形象口号都肇始于此。香港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曾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天上人间》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并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中国最美的乡村"对于后来婺源的旅游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3、驴友到访,网上出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婺源开始在驴友中间出名,旅游在网上写游记、发帖,婺源开始在网上出名,吸引更多的驴友与摄影发烧友到访。这一时期,婺源县游客人数持续增加,从1993年的2.64万人次到1998年的6.88万人次,主要是浙、皖、沪、粤等地的。1999年婺源旅游接待住宿设施有20余家,二星级宾馆有2家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日渐普及和婺源旅游人数的增多,网友们通过发帖等形式组织自助游,回去后会在网络上发有关婺源旅游的图片及日志,如1999年网名为celli的驴友在新浪论坛上发的《婺源大法》。
    除了外地旅游者外,1999年婺源县开通互联网后,婺源本地出现一个通过网络传播婺源的群体,该群体以教师为主,他们时间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驴友中间广为流传"婺源吴老师",吴老师建立的"婺源人家"网站,是几乎所有驴友来婺源旅游必访网站,且其旅游咨询随时更新,由于更符合旅游者制定旅游计划的要求,访问量在所有婺源旅游网站中居前列。尽管当时交通条件还不那么发达,通过互联网与外界沟通,婺源在特定旅游群体中形成较好口碑并传播开来。